最近刚上的F1,效果太炸裂了!网!

最近刚上的F1,效果太炸裂了!

游戏迷

最近刚上的F1,效果太炸裂了!

2025-07-02 00:29:38 来源:网络

  文字 | 马拉内罗的机械师

  校稿 | 朝乾  地图 | 果果  编辑 | 蛾

  上周五,电影《FI:狂飙飞车》登陆我国院线,正在热映。这是一部F1(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)官方冠名,苹果公司斥巨资打造的商业大片。

  影片使用了史上前所未见的拍摄视角、为IMAX特制的先进摄像机,以求捕捉最真实的赛道冲击感。拍摄团队还被获准在2023和2024赛季的真实F1大奖赛期间进行实地拍摄

  以赛车为主题的电影不少,但能实地拍摄的F1题材电影就屈指可数了

  再加上好莱坞老牌帅哥布拉德·皮特的出演

  让这部作品对赛车迷极具吸引力▼

  此外,F1车手维斯塔潘、汉密尔顿、勒克莱尔,领队托托·沃尔夫、弗雷德·瓦塞尔等名流纷纷出镜。“七冠王”汉密尔顿还为本片提供了技术指导。中国车手周冠宇的名字,在电影的背景解说中被提到。

  在影片的剧情中,融入了队友内斗、指令让车、利用规则漏洞、举报与申诉、车队董事会宫斗等F1车迷们津津乐道的“大瓜”。

  在2016年的F1西班牙大奖赛上,就出现了奔驰车队内两车相撞的情况

  两位车手的内斗行为也饱受争议

  (图:Youtube-Formula 1)▼

  中国车手周冠宇从2021年11月开始征战F1,直到2024赛季末失去正式车手席位,是F1历史上第一位中国车手。目前,周冠宇在著名的法拉利车队担任替补车手。

  F12025赛季前测试期间的周冠宇

  (图:壹图网)▼

  为了让没有接触过F1的观众顺利“入坑”,我们以2024赛季的技术规格、车手阵容为基础,介绍这一充满了速度与激情的赛事。

  F1共有10支车队参赛,每支车队两名车手。在车手背后,有一个庞大的机械师、工程师和策略师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。

  F1之所以叫方程式赛车,是因为所有参赛的车辆,必须按照统一的技术规格去设计和生产,就像解方程式一样严谨。在相同的技术规格内,每支车队都要全力挖掘赛车的性能。

  国际汽联颁布的2024赛季技术规格,

  长达178页,规定得明明白白▼

  F1技术规格每年都会有小改动,每隔几年会有大改。每次大改,总会打破原有的强弱格局,迎来一次大洗牌。

  F1赛季全年举办,在全球20多条赛道上比赛。不同的赛道,条件千差万别。这就要求每支车队在练习赛期间调校赛车,以适应赛道条件。

  虽然有20名车手参赛,但只有前10名能获得积分,积分按名次递减。全年积分最多的车手获得车手冠军,积分最多的车队获得车队冠军(又叫制造商冠军),积分多少还会直接影响车队的年终分红。

  一场完整的F1比赛通常分三天来进行,从周五到周日,形成一个比赛周末。比赛内容包括练习赛、排位赛和正赛。

  另外,包括中国大奖赛在内的一些分站赛,还引入了一种新的比赛——冲刺赛。冲刺赛仅为正赛赛程的三分之一,但角逐同样剧烈,因为前八位车手能获得奖励积分。

  一般来说,周五、周六是练习赛的时间,目的是帮助车手熟悉赛道,帮助车队调校赛车。如果有冲刺赛,也通常会安排在周六。

  周六下午是分秒必争的排位赛,以确定正赛中的起跑排位顺序。跑完一圈速度最快的车手将从最前面的杆位(Pole Position)发车。

  周日下午举行正赛,随着五盏红灯熄灭,是时候考验车手的反应速度了,优秀车手的起跑速度仅为零点几秒。

  五盏红灯依次亮起,然后灯灭起跑▼

  正赛里程在300公里左右,由于赛道长度不同,通常要跑50-70圈。

  速度只是F1的一方面,车手们还会上演惊险刺激的超车攻防战。一旦领先车手注意力分散,后车就会趁机进入前车尾流之中。尾流指赛车后部的扰动空气区域,可使后车获得更快速度,靠近并超越前车。

  随着一辆辆赛车冲过挥舞的方格旗,比赛成绩定格。伴随着颁奖典礼的国歌和香槟,比赛周末落下帷幕。

  F1引擎是当今最先进、最高效的汽车动力系统,不仅能让赛车飙到每小时370公里的极速,还能让赛车携带110公斤燃油跑完约300公里的正赛。

  这套引擎叫做“动力单元”(Power Unit),是由内燃机、热能电动发电机组(MGU-H)、动能电动发电机组(MGU-K)、涡轮增压器、电池组、控制电子装置以及排气共同构成的。

  如此复杂的动力单元,并非每支车队都有能力单独研发,只有法拉利、奔驰和阿尔卑车队能用上自家的引擎。本田虽不组队参赛,却为多支车队提供引擎。

  决定赛车速度的另一大关键,是空气动力学套件,包括鼻翼、尾翼、侧箱、底板、扰流板、尾部扩散器等等。

  影响赛车表现的空气因素,一是风阻,二是下压力。风阻越小,赛车跑起来就越快越省油,而空气动力学套件可以优化车辆周围的空气流动,减少风阻。

  相比于风阻,下压力更为关键。如果缺乏下压力,车手过弯时必须让速度降下来;如果赛车能牢牢抓住地面,就能以较高速度通过弯道。

  F1车手过弯,采取外-内-外的走线,

  以较大转弯半径准确切中弯心▼

  在以前,赛车的下压力主要由鼻翼和尾翼提供,其形状相当于把飞机机翼倒过来,机翼能产生升力,鼻翼、尾翼就能产生下压力。

  但鼻翼、尾翼产生下压力越大,风阻也随着越大。既要风阻小,又要下压力强,似乎是一道两难的送命题。为此,F1在2022年规则大改,由赛车底板提供大部分下压力,有望解决这一难题。

  赛车的尾翼是可以调整角度的,叫做DRS(减阻系统),超车时很有用。当两辆赛车位于规定的DRS路段(不太需要下压力的直道),且后车和前车的时间差在一秒以内时,后车就可以打开DRS,瞬间减少风阻(同时也减少下压力),超越前车。

  F1的轮胎叫做“热熔胎”,在达到一定的温度后,表面会融化,呈凝胶状态,就能给车辆提供极佳的抓地力。

  每场比赛中有三种可选择的轮胎,分别为软胎、中性胎和硬胎。如果比赛当天下雨,还可选择半雨胎和全雨胎。其中,软胎抓地力最好,但寿命最短,硬胎抓地力虽不理想,但寿命最长,而中性胎间于二者之间。

  每场比赛中,赛车至少要使用两种轮胎,也就是说,至少要进站换一次轮胎。选什么胎,在什么时间点进站,是F1比赛的重要看点。进站换胎非常考验车队技师的手速,一次超慢的进站换胎,会成为被群嘲的名场面。

  进站换胎虽然会消耗时间,但车手可以依靠新胎优势超越前车,这是很常见的比赛策略。

  F1作为一项极限运动,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,比如赛车故障、赛车发生剐蹭,碰撞,产生大量碎片,危及驾驶安全。

  这时,安全车就会出动,所有赛车都必须在安全车的带领下缓慢行驶、不得超车,以方便工作人员清理赛道。等清理完后,比赛恢复进行。

  安全车:谁都别抢,乖乖排队!▼

  因此,安全车期间是进站换胎的绝佳时机,但也有许多倒霉的车手刚换完胎就碰上安全车,优势便荡然无存。

  在《F1:狂飙飞车》中,主角桑尼·海耶斯多次通过故意撞车,引发安全车来让队友获利。这样的剧情,在F1历史上真实存在过。

  那是2008年新加坡大奖赛,雷诺车队让车手故意撞车,让另一位车手获利,结果事后受到重罚,领队布里亚托利被终身禁赛。虽然禁令后来取消,但也让他多年无缘赛场。

  2008年的F1赛场上出现了“撞车门”事件(crashgate)

  除了相关人员受到处罚,涉事的雷诺车队也被取消当赛季竞赛资格并被禁赛两年

  (图:事故现场,The Race)▼

  所以,电影为了商业效果,剧情上存在一定的虚构成分。桑尼·海耶斯狂放不羁的性格,其实很难在规则森严的F1世界生存

  本赛季以来,大量年轻车手进入F1,还发生了许多重磅转会,但影片主要涉及2024赛季,所以我们主要介绍2024赛季的车手阵容和赛车。

  红牛车队(Red Bull Racing)上赛季两名车手是“四冠王”荷兰人维斯塔潘(Max Verstappen)和墨西哥人佩雷斯(Sergio Pérez)。维斯塔潘是目前最有实力的车手之一,而佩雷斯则在赛季末离队。

  法拉利车队(Scuderia Ferrari)是F1历史最悠久、战绩最辉煌的车队,参加过自1950 年以来的每一届比赛,赢得过16次车队冠军,15次车手冠军。

  本世纪初,车王舒马赫缔造了鼎盛的法拉利王朝▼

  然而,法拉利自2008年以后就再没染指过赛季冠军。车队的各种整活,诞生了无数的网络热梗。

  2024赛季的两名车手为摩纳哥人勒克莱尔(Charles Leclerc)和西班牙人赛恩斯(Carlos Sainz Jr.)。新赛季赛恩斯离开,“七冠王”汉密尔顿转会而来。

  奔驰车队(Mercedes-AMG)是混动时代(2014-2021)的王者,但进入地面效应时代(2022-)以后,成绩有所下滑。

  上赛季两位车手都是英国人:七冠王汉密尔顿(Lewis Hamilton)和“大眼仔”拉塞尔(George Russell)。今年汉密尔顿离队后,由新手安东内利递补。

  英国车队迈凯伦(McLaren Racing)是继法拉利之后第二古老的现役车队和第二成功的车队,也是目前最有实力的车队。两名车手为英国人诺里斯(Lando Norris)和澳大利亚人皮亚斯特里(Oscar Piastri)

  阿斯顿马丁车队(Aston Martin)的老板是加拿大富豪老斯托尔(Lawrence Stroll),两名车手分别是车队少爷小斯托尔(Lance Stroll),以及最资深的现役车手“头哥”阿隆索(Fernando Alonso)

  以上五大车队都有希望争夺分站赛冠军,后面五支车队就要为获得积分而战了。

  上赛季周冠宇所在的索博车队(Sauber)实力并不强,无法给小周提供一辆有竞争力的赛车。另一位车手芬兰人博塔斯(Valtteri Bottas)。赛季结束后,两位车手都离开了车队。

  目前,奥迪集团将全资收购索博车队,到2026年将改名奥迪车队

  阿尔卑车队(Alpine)隶属于法国雷诺集团,上赛季的两名车手也都是法国人:加斯利(Pierre Gasly)和奥康(Esteban Ocon)。赛季末,奥康离开了车队,席位由新手递补。

  小红牛车队(RB)是红牛旗下的另一支车队,两名车手是日本人角田裕毅和澳大利亚人里卡多(Daniel Ricciardo)

  大小红牛的车手经常“大挪移”,成绩好的升级到大红牛,成绩不理想的下放到小红牛。2025年,角田去了大红牛,里卡多也离开了,目前两位车手都是新人。

  威廉姆斯(Williams Racing)是一支英国老牌车队。两位车手是泰国人阿尔本(Alexander Albon)和美国人萨金特(Logan Sargean)。赛季末萨金特离队,赛恩斯转会而来。

  美国车队哈斯(Haas)是所有车队中团队规模最小的。两位车手为丹麦人马格努森(Kevin Magnussen)和德国人霍肯博格(Nico Hülkenberg)。今年以来,车手也全都换人了。

  在《F1:狂飙飞车》中,主角团所在的车队,是虚构的第11支车队——极速巅峰(APX GP)

  而在现实中,F1也很快就会迎来第11支车队。凯迪拉克已经官宣组队参加下赛季的F1,届时将会有22位车手角逐赛道。

  虽然电影能给观众非常真实的赛道观感,但在剧情设定上,虚构的成分还是不少。

  比如F1车手的准入门槛极高,需要从小练习、不间断地为之努力。一个30年没参赛的老车手,不太可能招之即来,来之能战,还能随随便便超越汉密尔顿、维斯塔潘。

  强如舒马赫,也是自幼便参加卡丁车比赛

  22岁初入F1也是从车队的测试车手做起

  (图:澳门三级方程式大奖赛上的舒马赫,壹图网)▼

  更何况赛车的技术迭代极快,研发周期甚至以周为单位,10年前的赛车,看上去跟史前生物一样,更别提30年前的了。

  从实力强劲的法拉利这40年间的车型变化中

  我们能窥见赛车领域更新迭代的冰山一角

  (图:ferrari.com)▼

  而且赛车的性能往往比车手的素质更重要。大车队的研发团队比小车队大得多,除非暴雨或其他极端、意外情况,小车队很难冲在大车队前头,更别提夺冠了。

  虽然如此,但励志的剧情总是能激发最广泛的共鸣。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?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